查看原文
其他

[ 人物 ] 陈独秀、潘赞化 ,两个男人心中的潘玉良


摇曳在红尘的女人花



[ 人物 ] 陈独秀、潘赞化  ▏两个男人心中的潘玉良

摄诗综合网络


“玉良女士近作此体,合中西于一冶,其作始也犹简,其成功也必巨,谓余不信,且拭目俟之。”这是1937年陈独秀在潘玉良画上的题跋,也是给潘玉良的定位,说她的绘画是“合中西于一冶”的,将来会有更大的成就。事实证明了陈独秀的预言是对的,他的眼光是独到的。


陈独秀(1879—1942)

 

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特别贫苦的家庭,从小也没受过多少正统的教育。13岁被以两担大米的价格卖到妓院,卖她的人是她的亲舅舅。她一岁时,爸爸去世,两岁时,姐姐去世,八岁时,妈妈也走了。最后只剩下一个赌徒亲舅舅,还把她卖了。在妓院经历过很多次的逃跑被抓等等各种磨难,吃进人间之苦。后来得到知音潘赞化的救助赎身并与之结婚,于是她的一生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

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,她创造了许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第一,比如说在1920年的9月份,她考取了上海美专,成为上海美专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生。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。


30年代潘玉良(前排左一)與友人攝於上海


她是上海地区高等院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之一,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。在这之前,中国的高等教育里男女生是不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,我们称为“女禁”。从包括潘玉良在内的十三名女生开始,女性拥有了和男性平等的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权利。


潘玉良(1895—1977)

 

1921年7月,潘玉良又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生的第一届海外本部生。这也是我们国内有组织的到国外去留学的第一批。在这之前很多人包括徐悲鸿、方君壁在内,都是由于受资助、家境殷实而到国外求学。而潘玉良是这第一批中的学生,并且是其中少有的学绘画的人。



她在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后,她的作品入选了意大利国家级的展览会,成为荣获这个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。1928年,她回国后担任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系主任,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的女性领导者。



在1928-1937年的中国女性画家中,潘玉良的油画造诣是首屈一指的。同时她不光是创作油画,她在白描、彩墨、雕塑、版画等方面都很精到,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。同时代的画家如张大千、徐悲鸿、刘海粟,都只能从事绘画,而没有开展其他的艺术创作,从这点来说她也是让这些男性画家望尘莫及的。


《侧坐女人体》潘玉良速写年代不详

 

潘赞化是潘玉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,潘赞化也是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人物。用现在的话说,潘赞化就是潘玉良的艺术资助人,她所有1937年以前的活动,基本上都是潘赞化在后面出了很大的力。虽然我们在展览里可能看不到潘赞化,但实际上潘赞化作为一个隐身人是躲在身后在默默地支持。


潘赞化(1885-1959)

 

      潘赞化是安徽安庆潘家楼人,他是现代的知名人士和诗人。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,是同盟会会员。大约在1912年的时候,潘玉良偶遇潘赞化,产生了感情,二人在芜湖结为伉俪,证婚人是陈独秀。1913年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的监督,就是当时芜湖海关的最高负责人。


潘玉良与潘赞化


  婚后夫妇二人住在上海,潘玉良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,潘赞化特请了一位老师教玉良读书,玉良天性对色彩敏感,喜欢画画。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,玉良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,勤奋刻苦,成绩优异,经常受到教师和校长刘海粟的激励。潘玉良自己说:“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。”因此,玉良也受到一些人的妒恨,一时间流言蜚语,漫天飞舞。


潘玉良当时进入里昂中法大学时填写的一个表格


潘玉良当时入学时候的照片


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  安徽博物院藏

 

潘玉良的入学登记簿上使用的名字叫潘世秀,潘玉良这名字是后来的,她到了1921年的时候才开始用。她入学时写的保护人是潘赞化,另外一个保证人是他的老师洪野。


潘玉良于1931年创作的《我之家庭》,左1潘赞化,中间潘玉良,右1潘赞化与正室之子


国内国外求学十年,潘玉良走的每一步,都离不开丈夫的支持,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人脉上,潘赞化都不遗余力地为潘玉良斡旋。据潘玉良在上海美专的同学刘苇忆,“潘玉良进入上海美专,并不是全凭成绩出众,而是潘赞化请陈独秀在刘海粟处介绍、斡旋的结果。”可见,一开始潘玉良的艺术造诣并不是那么高超。潘玉良留学归来后的第一场画展,就吸引了诸多艺术同行和国民党人士前来捧场,这可能也离不开潘赞化的人脉关系吧。

1928-07-27《上海画报》潘玉良介绍

 

在1937年的7月,潘玉良离开了国内再次赴法。这次潘玉良与潘赞化的分别成了永别,一直到1977年潘玉良在法国去世40年间,潘玉良再也没有能回到国内。潘赞化1959年在安庆病逝,尽管两人相隔万里,但是他们是鸿雁传书,感情依然炙热。


1956年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


旅居海外40多年,多次尝试回国,未果。夫妻二人通信不断,潘赞化曾为潘玉良写情书,“六二老妪如少女,摩挲怪兽古雕镌。温柔敦厚仍如昨,文采风流未减前。”

媳妇62岁了,在他心里,宛若少女。这么多年爱慕之心毫不减色,可见一斑。



从1948年潘玉良开始接济国内的家中生活,直到她去世将近30年。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,一直到1959年潘赞化去世以后,她都按时给家里面寄钱。其实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也非常困难,她没有正当的职业,每个月没有固定的收入。甚至有时到菜市场捡那些人家扔的鸡爪来补充肉食品,捡那些烂菜叶子当菜吃。尽管如此,她每个月要给家里寄十美金,这十个美金就足够潘赞化一家七八口人的全部生活。



彩墨画《侧卧女人》潘玉良 1960年作,安徽省博物馆藏

 

潘赞化和陈独秀是志同道合的战友,又是彼此信赖的挚友,而且他们的友谊是全方位的。 1915年6月中旬,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,创办《青年杂志》,亦即《新青年》。


北京新青年编辑部

 

1921年7月,中国共产党成立,陈独秀任总书记。此后,他多次被捕入狱,生活处于半地下的状态。潘赞化和潘玉良就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陈独秀,也就是在这段时间,潘玉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陈独秀,请陈独秀来给她指正。


油画《窗前女人体》潘玉良 1946年作,安徽省博物馆藏

 

“余识玉良女士20余年矣,日见其进未见其止,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。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,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。”


自画像

 

后面又画了一个印章,这个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。他首先说我认识潘玉良有20多年了,他这个题字是1937年写的,那么20余年是在1917年以前了,也就在1917年或者更早的时候他们俩就认识了,我每天都看到她在进步,没有哪一天能够能够停止的。潘玉良的油画已经到了纵横自如的程度了,所有东西都是笔墨在胸了,而不只是以运笔配色,只是以技术见长。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她的新白描体,我发现她还在往前走。所以这个就是陈独秀给她的评价。


陈独秀题跋


陈独秀在狱中,为潘玉良的白描作品题词、评论


彩墨画《读书的女人》潘玉良安徽省博物馆藏

 

同时潘玉良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,如果1984年她的4000多件作品都还没有回到国内,还在法国,很有可能这些作品就流失了。可能我们到现在还不了解潘玉良这个人,可能我们到现在还看不到她的这些作品。


潘玉良与友人在作品前合影(中为潘玉良)


苏雪林摄于巴黎潘玉良寓中,时在民国39至40年间。前排中位为潘玉良

 

潘玉良和陈独秀两个人气节都非常高。比如说潘玉良,她坚决不加入法国籍,她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捐赠。陈独秀也是这样,在离世前,他跟夫人说一切要自立,不要接受别人的捐赠。

《自画像》潘玉良石版油墨

 

潘玉良在巴黎画室里进行雕塑创作

 

工作中的潘玉良


《窗边裸女》,在2014年香港保利春季拍卖会中拍出约2920万人民币。


《海边三裸女》,在2014年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中拍出约1410万人民币。


《非洲裸女》,2006年在西泠拍卖拍出约902万人民币。


《自画像》,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783万人民币。


1977年,82岁的潘玉良用最后一点力气交代身边的老友:

现在我不行了,我……还有一件事相托。我的所有东西,请你带回祖国,转交给赞化的儿孙们……还有那张自画像,也带回去,就算我回到了家……拜托了……


当年潘赞化送给玉良的怀表,陪伴一生

 

她的声音越来越轻,病房里人们的啜泣声越来越大,最终放声痛哭。

1984年秋天,潘玉良的七大箱遗物和2000多幅画作,还有那枚寄托感情的怀表,终于漂洋过海,回到了家。

 


END


推荐阅读:

[ 人物 ] 她就是曾在希特勒浴缸里玩摆拍的美女摄影师

[ 人物 ] 张家四姊妹,最后的民国淑女

[ 人物 ] 潘素 :好的爱情,把你变成更好的自己

[ 人物 ] 他拍摄了鲁迅最后的遗容照,却是一个被执行枪决的摄影师

[ 人物 ] 其人美在灵秀淡雅,如空谷幽兰,一点颓废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

[ 人物 ] 杨丽萍:年届花甲无婚无子,一生起舞如此美丽!


图片、文字根据网络资料综合摄诗原创撰写。

转载注明出处和二维码


摄影与诗歌

摄影 | 诗歌 | 文化 | 艺术 | 哲学 | 人生


微信号:zzw-1028

没有最好的生活,只有最适合的人生。

阅读原文

[ 人物 ] 她就是曾在希特勒浴缸里玩摆拍的美女摄影师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